数据中心背后的“溢出
两年之后,AMD再接再厉发布了代号为“Rome”的第二代EPYC处理器,凭借64核心、128线程、7nm制程、支持PCIe4.0等等领先特性,再次站上了x86服务器芯片的制高点,进一步冲击服务器市场格局。 EPYC 硬撼 Xeon,x86市场格局风云突变 回顾服务器处理器行业的发展,不难发现这个领域的“玩家”并不多,也仅有x86、Power和ARM这三大阵营,而x86绝对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毋庸置疑。 在x86阵营中,虽然AMD皓龙处理器也曾经凭借原生双核、多核的领先优势,有过占1/4以上市场份额的辉煌时刻,但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推出新的产品,最终让至强成就了英特尔的市场垄断地位。这对于市场发展和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件好事,历史早已无数次地证明,垄断带来的往往是居高不下的价格、乏善可陈的创新、一潭死水的市场。长此以往,所有人都会沦为受害者。 暂时蛰伏的AMD,也并未离开,而是在 64位、高速总线、模块化设计、多核等技术积淀的基础上,卧薪尝胆,专心搞研发,在核心架构上突破创新,以待时机实现逆转。2017年,这个时机终于来了。AMD发布了革命性的Zen架构,这是 AMD单独立项、历时 4年、花费两百万小时研发工时推出的全新架构,实际IPC性能提升了52%,远超40%的设计预期,相比以往的K10、推土机架构有了质的改变,比对手挤牙膏式的架构升级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于是,2017年,AMD召开了盛大的产品发布会,正式推出了第一代AMD EPYC(霄龙)处理器,最高32核心、大容量高速内存/IO、芯片级安全等创新设计,让业界为之惊艳。两年之后,AMD再次发力,率先推出了采用7nm制造工艺,最高64核心,全面支持PCIe 4.0等全新特性的第二代EPYC(霄龙)处理器,再次震惊整个行业。 纵观竞争对手,虽然英特尔也发布了第二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但无论是在工艺制程、核心数量、内存/IO等方面,均无法与EPYC(霄龙)相提并论,AMD也适时的提出了“以一打二”的宣传口号,以此来加强用户的认识。此外,由于AMD在产品定价方面较英特尔有着更强的优势,具备更高的性价比,这也成为众多服务器厂商和云计算厂商纷纷跟进,选择与AMD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说,厚积薄发的AMD,正在以AMD EPYC(霄龙)处理器,硬撼Xeon,让x86市场变得更具竞争力和活力,也让用户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品质价格齐发力,市场口碑双丰收 如果说领先的技术是让用户关注AMD EPYC(霄龙)的主要原因,那么极高的性价比也成为用户选择AMD EPYC(霄龙)的重要因素。第二代EPYC (霄龙)上市一年来,凭借品质与价格上的多重优势,已经在终端市场中取得了丰厚的战绩,抢回了不菲的市场份额,并收获了相当好的用户口碑。 除了戴尔易安信(DellEMC)、HPE、联想等服务器生产制造厂商与AMD深度合作,推出面向各种应用的EPYC(霄龙)服务器产品之外,国外与国内的众多云计算厂商也看到了AMD EPYC(霄龙)处理器的诸多优势,并纷纷与AMD合作,推出了基于EPYC(霄龙)处理器的各种云服务产品。 例如,AWS看中了EPYC(霄龙)拥有的更强算力和更高性价比解决方案,在推出五个Amazon EC2实例之后,又推出了基于第二代EPYC(霄龙)处理器的 Amazon EC2 C5a实例,并获得了AWS和广大用户的高度认可。 腾讯云首款自研星星海云服务器采用了EPYC(霄龙)处理器的解决方案,单台实例最高达180核464G,为用户提供了高性能、高安全、高稳定和高性价比的选择。
微软数据平台解决方案采用了AMD EPYC 7Fx2处理器,每核心性能提升高达17%的SQL ServerTPM,帮助客户充分释放数据潜能,并为其揭示开展业务变革的相关洞察和机会。 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芯片的设计、制造与生产难度,与芯片的重要性成正比。 作为服务器的“大脑”,CPU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可替代。然而,就是这么一颗小小的芯片,在过去数年的时间里,却一直处于“一家独大”的局面——英特尔始终把持着这一行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行业龚断,意味着“别无他选”,不仅给用户带来了诸多的困惑,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于是,芯片行业的“老将”AMD适时地站了出来,于2017年正式发布了EPYC(霄龙)处理器,凭借多核设计、先进制程、硬件级安全等优势迅速走红,彻底打破了平静已久的服务器处理器市场格局。 (编辑: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