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996被辞退?
996 现象,不仅存在于一线城市,还存在于广大的二线城市,以及二线以下的城市。我女朋友从上海回到合肥,在广告公司做设计类工作,有时候会加班到凌晨 3 点。我们都感叹,退居二线后,还是逃不过 996。 我今年 29 岁,30 岁已经在向我招手,比起 996,更让我担心的是裁员和中年危机。我想着,如果被社区团购平台裁掉,我就和朋友开一家快餐店,自己为自己工作,干再长的时间也是开心的,还不用时刻担心会被裁员。 阿花 30 岁广东某三线城市 公务员 “996 是扩展自己生命体验的一种最最偷懒的方法。” 我是一个需要经常加班的三线城市公务员。每天 8 点半上班,下班时间不确定,早则 6 点多,晚则可以忙到凌晨三四点,因为平时工作的文件涉密,因此周末也可能随时回到单位加班。 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三线城市的公务员为什么能这么累?但事实上,这样的加班生活在这几年对我们来说是常态。 我工作在广东,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这几年大湾区逐渐发展起来,政策也带动着城市建设的变革,给城市治理带来许多新内容,我们这些普通公务员也多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事务工作。 比如,我刚刚做完一份总结报告,涉及内容的时间跨度是 20 年,花了将近半年完成,今晚我们因为这份报告加班到了晚上 9 点多——尽管加班的重点不是写文件,而是想办法把 20 年间的相关政策文件以精美的形式打印出来。 打印其实是个非常繁琐的工作,100 多页 A4 纸,有些材料历史太久了,格式参差不齐,又厚又乱。于是从下午三点多开始,我的领导亲自带队指挥,怎么把材料分类,怎么压缩格式,怎么调小字号,终于完成了任务,做出了一份有着两大本各 80 页的小册子,一式三份。 这时已经晚上九点了,我还用黄色荧光笔,一一把报告里涉及的条款标注出来,花了我一个小时。尽管标注了也不一定有人看,但万一呢?想到这里,我就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 事实上,我们日常大部分工作,都是由这些琐碎的事组成的,真正能够发挥创造的时间很少。 我本科在一所 211 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之前身边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常聊哲学、宗教、建筑,我也常常写一些电影评论。那段时间读朱光潜先生的一些研究,非常朴素地想做文艺学方向研究,后来考研差了两分,才回家做了公务员。这 6 年里,我调过一次岗位,从过去充斥着琐碎的贴票报销、收寄文件的清闲工作,调换到了目前这个几乎称得上 996 的忙碌部门里。事实上,这种忙碌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
在上一个单位时,工作相对轻松清闲,但可能只有我自己明白,我心里深深地缺乏某种“亲密感”。这种亲密感并不是指物理空间里的亲密,而是一种智识上的亲密,换句话说,在这个三线城市里,我没有一个精神层面上的朋友。 但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实在不堪一击,毕竟在 2020 年,国内三家新造车势力的销量加起来也不过 10 万台,就连特斯拉本身,去年全球累计销量也才 50 万而已。数据的确有待考证,可降价后的特斯拉足以引发国内新能源车乃至整个汽车市场的恐慌。 这种恐慌实则由来已久,根据调查显示,尽管国内对特斯拉品控的吐槽之声从未停歇,但从市场份额来看,依旧没人能撼动它霸主的位置。在“2020 年纯电动市场排行 TOP10”里,特斯拉(中国)以 93000 多辆稳居榜首,一向声势浩大的造车“三兄弟”,小鹏成绩垫底,与蔚来两家销量累计不过特斯拉的 50%,理想或许是因为执着于增程式而无缘这份榜单,但 20000 多的销量也并没有出彩之处。 不可否认,国产新能源车市场在 2021 年开端便迎来了一记当头痛击,而特斯拉的野心明显不限于此,换句话说,特斯拉本次降价“剑指”的恐怕不是新能源品牌。这也不难理解,毕竟电车就目前来看的受众圈层依旧狭窄,某种角度上,大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可能性。 正如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所言,“天下任何一家电动车卖得好,我们都高兴。”特斯拉大概也是如此,所以,从 Model Y 降价到现在,外界唱衰蔚来小鹏理想的声音此起彼伏,但逐渐也有如特斯拉所愿,将本次降价视为新能源车进攻燃油车,争夺市场话语权的一次最佳机会。单从价位出发,奔驰、宝马、奥迪都首当其冲。 然而,局面未必像那些支持特斯拉的人想得那般明朗。根据调查,2020 年上半年,奔驰销量累计 33.98 万台,宝马累计 32.45 万台,奥迪累计 30.12 万台,这三者共占据国内 30 万上下汽车品牌市场份额的 66.7%。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车在中国乘用车总销量中占比仅有6%,2020 年的前 11 个月中,中国乘用车总销量为 1750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只有为 96.3 万辆。 很明显,疯狂涌入车主还不能满足特斯拉的野心。 价格屠刀 VS 成本狂魔 不得不说,特斯拉的拥趸者看待降价要比旁观者平淡得多,他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以 Model3 为例,根据调查,从 2019 年 10 月到 2020 年 10 月,短短一年时间内,Model 3 的降价次数高达 5 次,售价持续断崖式下跌,从最初的 35.5 万降至 24.99 万,贬值高达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特斯拉自进入中国市场后,截止目前,调价次数累计已有 60 多次。 有则趣闻说,特斯拉中国内部禁止吃“韭菜”类食品,朱晓彤甚至不许员工提到“韭菜”这个词。车主固然愤懑,但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更何况马斯克最擅长将消费者剩余价值发挥到极致状态,动不动就降价逐渐成了品牌特色之一,这种突如其来的价格落差会在短时间内吸附大量闻风而来的“韭菜”,价格战引发的规模效应有目共睹。 资本玩起“阳谋”游戏总是令人措手不及,如果追本溯源,特斯拉降价 16 万的 Model Y 未必没有再降的空间。事实上,Model Y 在美国的售价远低于中国,甚至在国内大幅度降价后,依旧要比美国高出 1 大约 1.7 万,值得一提的是,国产 Model Y 的人工、供应配套等成本也是低于美国的,从理论上来讲,目前的降价是特斯拉一贯的营销风格。 另一方面,特斯拉是众所周知的“成本狂魔”,有一种说法是,Model Y 调价的幅度之所以如此惊人,是因为其与 Model 3 有近 70% 的零件共用。新能源车总受电池所累,特斯拉的电池生产成本是周旋“价格战”最大的依仗。
根据分析机构“瑞银”提供的报告显示,早在 2018 年,特斯拉与松下合作的锂电池生产技术便不断在压缩成本,甚至达到 771 元/kWh,优于第二名 LG 化学 20% 左右,特斯拉旗下电池成本的不断压缩也在帮助车辆获得更高的制造利润与价格空间。 其实从行业地位来说,柔宇科技和国内一线面板商,比如京东方、TCL 华星甚至维信诺,都具有很大差距的。很多企业都财大气粗,不仅加大了研发力度,更是积极布局柔性显示领域布局,如同在国内发展的京东方已经打进了苹果、华为的供应链。 所以,如果顺利上市,柔宇科技虽能在资金上解燃眉之急,但也很难破商业化困局,未来发展仍然很艰难。 目前在所有的 OLED 柔性屏幕制造商中,韩国、日本和中国在制造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主导 OLED 行业的韩国三星(samsung)和 LG 脱颖而出。LG 在大屏幕电视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三星利用其成熟的手机制造业,继续主导移动设备小屏幕的生产。 柔性屏作为是重资产行业,柔宇科技一边研发柔性屏,一边要推进产业化,不仅需要真正的技术优势,还需要强大的渠道和产业生态来支撑。过去柔宇科技凭借领先技术铺垫了企业的价值,但柔宇科技主导的柔性屏产品并非市场刚需,和京东方、TCL 华星甚至维信诺这样的屏版巨头相比,市场空间仍有较大差距。 还有很多人猜测,“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可能是柔宇科技最后能打的一张牌。 柔宇科技成功上市后,可能将与中芯国际一道,构成科创板的“一芯一屏”组合,收获额外的“政治经济学溢价”。不可否认,显示屏幕行业是国家间的重要竞争行业,重要性无需赘述。但中国除了柔宇科技,还有京东方、和辉光电、维信诺。柔宇看起来好像没有中芯国际的命,在柔性面板的世界里,它技术虽有差异,但并非做到了不可取代。 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曾在接受媒体时说:“很多人问我最崇拜的人是谁,阿甘看起来很傻,但是他一生中找到了绝大多数人找不到的真爱和执着,然后傻傻跑了一辈子,这也是我们做科技创新、科技创业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就是傻傻的坚持。”
刘自鸿把自己形容为阿甘,也在傻傻的坚持,但是开公司不是像在斯坦福做实验,不抓紧时间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就连傻傻坚持的入场资格都会被剥夺。 (编辑: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